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供应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暴跌,油气行业面临困境,石油公司纷纷削减开支、降本增效度“寒冬”。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等企业多次在低油价条件下成功借助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勘探成功率,获得大发现,实现降本增效。
5月27日,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在公司2020年股东大会上表示,其独特的全波地震反演等新技术使公司在斯塔布鲁克区块内的钻井成功率提高到89%,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新技术使公司2019年获得了全球10大勘探发现中的4项,以及全球6大石油发现中的5项。估计圭亚那海上可采资源量已经增加到80多亿桶,是两年前估计的2.5倍。
油价低迷期,石油行业若能利用好新技术,将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竞争力。2014~2016年低油价期间,石油行业之所以能在低油价的冲击下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在这期间,美国依靠技术进步,推动页岩油生产成本降低40%。随着科技进步,开采成本有望再降40%。
国际大石油公司历来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战略。壳牌一直坚持技术领先战略,近年来突出了技术的选择性,选择那些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技术领域并成为领先者。埃克森美孚坚持技术领先战略,“自有技术”是关键,在所有主营业务领域都拥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技术,从而保证了其业务的领先地位。BP采取“快速跟进者”战略,突出技术应用,其研发费用着眼于集成、改进和应用技术,而不是发明创造。雪佛龙技术战略重点是在新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上确立领导地位,以新技术的应用来确保核心业务的领先地位。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以此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收益,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应对低油价的典型做法之一。2014年油价暴跌以后,埃克森美孚、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5家石油公司,不仅没有因为油价下行和营业收入的下降而降低研发投入,反而增加了科技研发投入的强度。
在低油价时期,数字化应用则是实现降本增效的一种有效途径。早在2014~2016年,BP就认识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发展迅速。BP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已经为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本节余和收入。BP曾预测,随着数字工具依托云网络得到应用,到2050年,能源系统内各分支的一次能源需求和成本将降低20%~30%。在当前的新形势下,BP计划通过加强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整合节约现金成本,和2019年相比,2021年以前,计划节约25亿美元左右。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简称俄气公司)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俄气公司开发数字炼油过程控制技术,并在旗下鄂木斯克炼厂使用,数字化生产管理提高了其催化重整装置的效率。其下属的俄气石油部署了“网络压裂2.0”模拟器,与其他数字工具一起使用时,这项技术可使低渗透性地层的石油生产效率提高5%。从长远来看,部署这一数字工具的经济效益约为48亿卢布。
油服公司的技术创新尤为活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工具、新装备以及一体化的解决方案。2020海洋石油技术大会(OTC)组委会在5月5日公布了2020年度评出的全球最具颠覆性的18项新技术,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和哈里伯顿共有5项新技术上榜,涉及钻井、采油、测井和地层测试等具体领域,大多融合了最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本轮油价暴跌,石油公司纷纷削减上游投资,油服企业更是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生存环境,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被提升至更高的地位。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一季度财报显示,当前的油价低迷会加速数字技术的采用,对于支持远程操作的技术尤其如此。斯伦贝谢在5月28日宣布对业务进行调整重组,重组后的新四大业务部门以“数字与集成”部门为首。
数字技术需要大量投入,是否具备经济效益,可能是业界的疑问。雷斯塔能源数据分析师霍尔·默达尔对油服公司收益的分析表明,成本较低的远程技术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对于现金流不受短期压力影响的运营商来说,由于实施成本较低,低油价为新技术的测试提供了理想环境。
国内油气企业受到低油价冲击,最近,不少专家呼吁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能源战略学者冯保国认为,应对超低油价,油气企业应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带动成本降低,增强在低油价等特殊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这和6月2日召开的2020石化产业发展大会油气分论坛与会专家的观点高度契合:油气行业要做好长期应对低油价的准备,立足技术创新,加强成本控制,抓住机遇才能走出困境。
事实上,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均在强调加强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旗下油田企业纷纷付诸实践。例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加快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在陇东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华H40平台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压裂,比常规模式压裂耗时减少2/3以上,还大量减少占地和用工人数,提高原油产量。
当前国际油价虽有回升,但石油企业依然面临困境,而为了促使企业平稳发展,勘探开发方面的科技创新更加凸显。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金之钧看来,加大勘探开发的脚步,特别是加强低成本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力度不可动摇。为保障能源安全,强化今天的勘探才是明天的储量、后天的产量。